在特定的时代,对陈文明来说,活着是跨越周期、发现机会的唯一路径。而他的坚持、他的勤劳以及对家人的责任感,让他的小本生意有了收获。他用人生苦旅的前
1945年结婚以后,陈文明的七个孩子陆续出生。进入50年代,由于物资匮乏,破损的家电和日用品舍不得扔掉,因此,陈文明的修理铺生意红火。
“父亲识字不多,无法从书本上获取更多的知识,但他善于观察。比如商场里有哪些新的产品,人们最近购买的商品集中在哪些品类,国家有哪些新的政策,哪些产品或新兴行业开始在市场上出现,他都要仔细观察。”陈良基说。
其实,陈文明跨越周期与国家跨越周期一脉相承。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,当时还被称为“马来亚政府”的中央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(1956年至1960年),这也是当时的马来亚政府在1957年独立前推出的第一个经济发展计划。
第一个五年计划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分配了大量资源,并由当时的总理部门负责管理。仅这项计划就分配了总共24%的公共支出用于发展当时的农业,并且还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发展。
农村经济全面发展,城市经济会更繁荣。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之下,陈文明果断抓住这个机会,除了维修业务的扩张,销售业务也开始增加。从早期销售成人及儿童脚踏车,开始拓展经营范围,包括煤油灯、到后来的电灯泡、收音机、电器、日杂比如暖水瓶、电料及五金配件等,经营范围不断扩张。
1963年不仅仅是陈文明的转折点,更是马来西亚整个国家的转折。这一年的9月16日,马来亚联合邦同新加坡、砂拉越、沙巴合并组成马来西亚。
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,国家名称的一字之差,却成为整个国家的转折。历史表明,自1963年成立以来到90年代,马来西亚的经济表现一直是亚洲最好的国家之一。
经济向好,资本早已嗅到了商机。1960年飞利浦通过代理开始在马来西亚销售电灯泡;1962年,松下在马来西亚设立了第一家合资工厂。
捕捉到这个机会,陈文明一方面开始做“加法”,增加电气相关的产品进行销售,另一方面开始对消费者购买力逐渐下降的产品做“减法”。
电气化是陈文明跨越第二个周期经营思路的转变。在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背景下,陈文明跨越第二个周期是紧跟市场需求,满足用户对电气化的需求。
1966年,TBM店面发生了不幸。由于店铺全是木材建造,线路问题引发了火灾,位于旧巴生路的10多间店铺因此损失几万块钱。
不幸的事情还在发生。1971年,在陈良基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,一场席卷马来西亚的水灾从天而降。TBM大量的家电产品被淹没或损毁。
无法避免的天灾刺痛了陈文明,却又激发了他的斗志。全国性水灾发生以后,马来西亚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电力供应,电器逐渐向普通民众渗透。
这一时期,正如陈良基回忆那样,陈文明是最幸福的。七个子女均已长大成人可以在门店各司其职,不用雇佣其他工人。既减少了支出,又培养了子女们的经商意识。
陈文明愈挫愈勇。1979年,他以5.5万令吉的价格第一次购买了约800平方尺的店铺,成为TBM的又一次转折和跨越。
从1945年租门面到1979年自购店铺,到家用电器成为TBM主打产品,三十多年时间,跨越了三个周期,与时俱进成为TBM立业之魂。
从幕后到台前的陈良基逐渐成为主角。一方面是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维修手艺,另一方面,陈良基对电器的判断更符合那个时代的发展预期。
陈良基开始主动了解市场,了解家用电器。那一时期,日本家电大肆扩张,这给陈良基带来了机会。松下、索尼、夏普、东芝等,都与TBM有多年的合作关系。
陈文明时代,解决了有没有商品的问题,完成了从0到1的使命,用户没有选择权。陈良基时代,解决了品类丰富性、产品多元化的问题,让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。
1979年,在旧巴生路TBM店铺对面,陈良基又租了一个店铺,约1000平方尺,专门经营家用电器。至此,TBM迈出了开设连锁店的第一步,电器销售驶入快速发展轨道。
截止目前,TBM共11间连锁店,自有商铺4处,自有商铺面积约8000平方米,其余7间连锁店分布在商场。
陈良基跨越周期,在于抓住了国家大力发展电力设施的有利时机。在政府解决了全国电力供应的痛点之后,家电需求必然随之升温。
如今,TBM传承至陈良基长子陈伟杰手中,在新零售和电子商务大行其道之下,TBM如何再跨越新的周期,则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
我们对TBM的关注,远远没有结束。之所以我们选择从陈文明开始,皆因TBM有鲜明的时代烙印。
在马来西亚家电渠道商的发展史上,TBM只是较早、规模较大的代表之一。从共性来看,马来西亚这种家族式企业的传承,不但没有折翅,反而在一代又一代接班人中不断壮大、不断跨越新的周期,才是更值得探讨学习的。